BNBU20周年特别对话:三位世界级科学家与师生分享科研与人生智慧

2025年11月18日, 值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(BNBU) 20周年校庆纪念日之际,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(以下简称“重点实验室”)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嘉宾座谈会, 邀请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Joachim Frank 教授、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Dan Shechtman 教授,以及法国国家科学院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Eric Westhof 教授,与13位生命科学系的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。北师港浸大副校长(研究和拓展)、重点实验室主任潘建新教授,理工科技学院署理院长叶华军教授,副院长邓宇辉教授等多位重点实验室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。在座谈开始前, 重点实验室主任潘建新教授首先致欢迎辞, 对三位嘉宾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,并鼓励同学们把握机会,与世界级科学家深入交流。座谈会由理工科技学院生命科学系系主任、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成员徐宝军教授主持。

本次座谈采用开放式交流形式展开,学生们围绕科研前沿与学业发展向三位教授踊跃提问。现场气氛轻松热烈,不时传来笑声,嘉宾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活跃。

座谈会现场

在交流过程中,有同学向 Westhof 教授提问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辅助 RNA 结构预测。Westhof 教授指出,目前人工智能的隐式学习模型仍很难实现高精度的结构预测。他进一步解释,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可以捕捉 RNA 在发挥功能时的不同中间态, 这些实验数据能够为AI训练提供关键结构信息。 他认为,未来实验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,将在 RNA 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Westhof 教授发言

另一位同学谈到自己身处生物与药学交叉领域时的困惑。对此,Frank 教授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回应——他最初从事物理和显微镜技术研究,而正是这些跨领域的兴趣与积累,让他后来能够在核糖体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。他鼓励学生不必过早给自己设限,并强调跨学科完全可行,关键是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方向。

Frank 教授在座谈会上回答学生提问(右二)

关于“如何平衡科研工作与生活”的提问,Shechtman 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科研道路上的体会。他表示,科研固然是自己的热情来源,但投入并不等于无限延伸的工作时间。“就像一个人不能永远玩乐,也不能永远工作。”他指出,工作是支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,但不能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,保持适度与平衡同样重要。

Shechtman 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

学生提问

在轻松而充实的交流中,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三位世界级科学家的真诚分享与学术风范。座谈结束后,三位嘉宾与在场师生亲切合影。此次交流不仅让学生对科研前沿有了更深理解,也让大家从大师的经历与观点中获得关于兴趣、方向与人生选择的启发,为北师港浸大的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嘉宾与 BNBU 师生合影

来源 | 生命科学系

文 | 熊力扬(FS 23级学生)

图 | 徐宪莉

编辑 | 张可欣

审核 | 徐宝军

最后更新:Nov 24, 2025